青少年宫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践研究

培养创造力从画画开始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05-29 | 来源:浙江校外教育 | 点击数:317

培养创造力从画画开始

镇海区青少年宫 徐小丽


  摘 要:自古以来范画在我国美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画从谱出”的古训向我们展示了范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但如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范画的价值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学前期,范画到底是幼儿美术能力和创造力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呢?本文将视野定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一点入手,研究如何画画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关键:美术教育;范画;创造力

 

一、研究背景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施行与普及,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对于儿童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关注达到了高潮,同时在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对传统教学进行再认识与再探索的新潮流。范画教学作为传统美术教学的典型教具,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挑战与质疑。

   范画以其“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立足于美术教育领域数百年,它的实用价值是否真的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弊端重重?没有范画的美术教学模式是否真的适合于学前儿童?范画是否会遏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理论分析

     范画,从字义上理解是指美术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图画。那么,是否只有教师课堂上用于让幼儿模仿的示范作品才是范画?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范画的概念做了以下界定:范画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与欣赏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示范作品,也可以是幼儿的作品,还可以是著名画家的作品或者经过摄像处理的一些美术类图片等等。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范画具有以下特点:

1、示范性。示范性是范画的根本特点。在范画的字义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范”字乃是榜样的意思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作画的步骤或方法。

2、欣赏性。欣赏性是范画的另一个特点。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其审美的能力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了。教师在美术活动时经常会问:“小朋友们,这幅画漂不漂亮啊?”这其实已经很自然地在利用范画的欣赏性特点了。

3、多样性。多样性是目前范画在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趋势。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全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设计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共同对话特征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在这样一种改革趋势之下,范画模式为求生存必然要接受改革与优化,而多样性特点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以教师范画为例,以前教学中常用的是静态的美术示范作品,而目前人们渐渐改为使用动态的操作性范画,即当堂为幼儿做示范,这种形式更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并非是一个单独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所构成。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三、案例研究

曾经听到过一个案例:

一个中国的孩子在中国接受了学前教育,他在绘画方面特别突出,能画出色彩绚丽的花朵、活灵活现的动物。入小学前,这个孩子被送到了美国就读,他惟妙惟肖地画出了熊猫、竹子,这让美国的老师、同学都很佩服。但是不久后美国的老师便发现这个中国孩子只能画那几样固定的作品,虽然那几幅画得很像,但是如果让孩子画其他的动物或者景物他就束手无策,难以落笔。在美国的学校,教师常常不出示范画,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现场看、去感受,然后画下眼前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范画、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让那位中国的孩子感到不安和为难。

从这个案例上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这位孩子在学前期学会画了几种固定的物体,并且画得很好。但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在没有范画的过程中,他却慢慢地被其他看似画画没他好的孩子追上,其他孩子在绘画中获得了快乐、进步和成就感。而这位中国孩子呢,他获得的是无法落笔的焦虑和被其他孩子赶超的失落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长辫子姑娘的案例。有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只要一画女性人物就离不开长长的辫子,无论是小女孩、女老师、妈妈、阿姨还是奶奶,只要是女的都离不开长辫子。这个小女孩是形成来了一种模式,她学会了画又粗又长的辫子,于是每次画女性人物的时候小女孩总不忘那个长辫子,不管现实生活中那个人物是否有长辫子,是否适合长辫子。

案例上的女孩告诉我们,一旦绘画模式形成,幼儿就不会去观察、去欣赏周围的事物,而是运用脑子里的那一个形象来应付老师的作业,这样就会失去美术的本质,失去对现实的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四、如何通过画画培养创造力

美术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非模仿。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绘画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呢?

完全的模仿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美术教育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创造性,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可能短期里可以看到孩子学会画许多东西,所画出的物体像模像样。有些成人会给孩子画简笔画,觉得那些物体简单而且生动,并且收效很快,但是学画简笔画并不是孩子主动的学习,主动的绘画,而是在成人的压力下模仿那些线条、那些形象,孩子并非从真实的物体中感受他们的形象,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单纯地看黑白线条,模仿那些线条,这是无趣的、乏味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对绘画的兴趣。

我们要记住,孩子的绘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到了学龄期之后(即6周岁之后),系统性的教授绘画知识才变得有意义。而在学前期成人任何形式的教授行为都是揠苗助长,抑制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每个孩子在学前期都是天生的画家。

对于孩子的作品不能以好坏来评价,不能以像不像来判断。孩子的小肌肉尚在发展中,他们对笔的控制,对力度、方向的把握并不像成人那样得心应手,所以孩子常常会出现把圆画成椭圆,把正方形画成梯形的现象。孩子的画常常是不像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在思考,没在表现。其实绘画本身就是发展孩子小肌肉的控制力,发展孩子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孩子,每次一到画画时间,他就拿着笔不动,一开始我常常会催促他快快动笔,他就以哭泣的方式来回应我,仍然不愿动笔画。后来与他爸爸的交谈中我得知,以前这个小男孩很喜欢涂涂画画,还把家里的墙壁染上了颜料,但自从把他送到美术兴趣班之后,孩子慢慢的变得不爱画画,最后变得害怕画画、排斥画画。

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得知兴趣班的老师曾经因为他画得太小而嫌弃过他的画,所以慢慢的孩子变得不爱画画,害怕画得不好而被批评。

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绘画最重要的是孩子兴趣,他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下来,有时成人根本看不懂孩子的画,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加强了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成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左右孩子的想法和画画方式,也不应以成人的鉴别眼光来评判孩子的画。

学前期孩子的画画是兴趣的培养,对外界物体的感受,是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学前期的画画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大家,不是揠苗助长。笔者认为,单纯的模仿和技能的培养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失去对美的感受,从而让幼儿从内心中产生对美术的抵制和排斥,反而起了负作用。

学前期可以给孩子多接触美的事物,让孩子喜欢“美”、认识“美”、感受“美”,先做好这一点才能让孩子慢慢创造“美”。学前期也可以教孩子用笔、用手指、用颜料在纸、布、墙面等地方画一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让孩子能充分表达对美的体验,从感受美转为表现美。给予孩子充分的信心,让孩子在美术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喜欢美术。

 

五、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讨论范画的使用价值应客观对待,持一分为二的学术态度,不应该“因噎废食”全盘否定,而是应正确使用合适的范画,在不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美术技能的提高。

2.学前阶段孩子的美术主要还是要着眼于“美”的感受,多让孩子接触、欣赏“美”的景、“美”的情,让孩子乐于感受、乐于表达。

3.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大自然,丰富经验,提高观察能力;丰富作画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如:刮画、用卡纸、棉棒等工具作画来吸引幼儿兴趣,激发创造的潜力。

4.技法递增,由易至难,增强幼儿自信心与绘画的兴趣;多元评价,激发幼儿创作激情。

5.丰富范画类型。范画对于幼儿绘画能力及创造力的影响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实证性研究。

 


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返回顶部
分享到:
0
 
 
 
指导单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主办单位:共青团浙江省委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青少年宫协会 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
电话:86-571-85772015 传真:86-571-85771265 Email:qsngzx@126.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 浙ICP备050735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