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选题方向及征稿启事 选题方向 (一)校外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特色校外教育理论研究 ●新时代校外教育的使命、定位与任务 ●校外教育政策研究 ●“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研究 ●国际校外教育前沿发展研究 (二)校外教育调查研究 ●双减”背景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 ●儿童科学素养状况调查 ●儿童网络素养状况调查 ●儿童健康状况调查 (三)校外教育应用研究 ●校外教育机构公益性服务研究 ●校外活动场所开展少先队活动研究 ●校外教育主题活动品牌化建设研究 (四)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双减”背景下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研究 ●校外教育机构规范化管理研究 ●校外教育场馆、基地、社区建设研究 (五)校外教育育人机制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研究 ●校外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研究 ●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外教育教学评价研究 (六)校外教育育人内容研究 ●少年儿童“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少年儿童学习力、科技素养、创新思维教育研究 ●中华体育精神、生命健康教育、中华传统体育、体育专项运动研究 ●中华美育精神研究、艺术教育研究 ●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研究 征稿启事 《中国校外教育》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儿童中心主办,创刊于 1992 年,目前为双月刊, 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期刊等网络数据库全文收录。在 2020 年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 6 版)中,被评为“RCCSE 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2022 年,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会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一本以校外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期刊,关注校外教育和儿童发展热点问题,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学术研究动态,传播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总结推广校外教育教学和场馆建设管理经验,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校外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校外教育指 导者、管理者、工作者(涵盖青少年宫、儿童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综合实践基地 / 营地等机构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服务。 一、栏目设置及稿件类型 本刊栏目有本刊特稿、专题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教师发展、管理改革、国际视 野、学术译介等。内容需突出学术引领和实践导向,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论述清晰、独具新意。 二、稿件形式及投稿要求 1. 来稿请采用 Word 文档电子文件格式,一般 6000 字至 15000 字。 2. 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100~200 字为宜;应有关键词 3~5 个。 3. 文末应有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所在城市、邮编、电子邮箱等。 4正文标题层次序号为“一、……”“(一)……”“1.……”“(1)……”。 5. 图表需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6. 参考文献执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 的规定,示例:[1] 康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72.[2] 张岩.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及模式构建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9):192-193.7.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三、其他事项 1.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相关费用。投稿邮箱为 xw@ccc.org.cn。 2. 本刊采用“中国知网-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编前检测。检测结果中文字重合率为 10% 及以下者,为符合本刊的采用条件。 3. 本刊一个采稿周期为 3 个月。请作者在采稿期间勿作他投。 稿件刊出后,本刊按照最终成稿字数发放稿费(若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则只对第一作者)。凡经本刊刊发的文章,本刊享有其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有权将上述权利许可给第三方使用。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作者不同意网络传播,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订阅信息 《中国校外教育》(双月刊),每双月25日出刊,每期128页。定价:50元/期,全年6期,共计3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173/G4 可从邮局订阅,或从杂志社直接订阅,整年订阅可享优惠! 邮局订阅信息 邮发代号:82-561 国外代号:M4078 杂志社汇款及订阅信息 1. 请按以下信息从银行汇款户名:《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纳税人识别号:91110102558583276T开户行:北京银行官园支行账号:010905030001201052082692. 请与杂志社发行部联系确认到款信息及邮寄地址订阅电话:010-66138521联系人:迟雷、唐民 《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第一期 导读 01 本刊特稿 校外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顾明远 摘 要:校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参加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才能,发展爱好特长,树立理想信念,充实精神生活,培养领导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在组织校外教育活动时,要兼顾活动的自愿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明确活动目的,规划活动内容,确保活动安全,让校外教育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赋能。 关键词:校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 新时代校外教育的新动力、新使命与新作为 尹后庆 摘 要: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的校外教育也被赋予新动力、新使命,需要有新作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内容、场景和教育方式趋于多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校外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五育”并举,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打破校内校外的边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个体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提升;适应科技发展,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校外教育机构也要坚持创新、勇当先锋,成为探索教育规律的基地和协调多方力量的枢纽。 关键词:校外教育;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 02 “双减”专题 不增不减的教育真谛 ——对“全面发展”概念的准确理解 檀传宝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话题热潮。虽然“减负”呼声由来已久,但人类知识生产的加速度发展是历史趋势,绝对、简单的减负存在不可能性。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考“双减”政策的价值和育人目标:“全面发展”是“表”,“自由个性”是“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个体的“自由个性”。 关键词:“双减”;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自由个性 作者简介: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 全球视野中校外补习的发展趋势及治理经验 秦琳 摘 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社会收入差距扩大、育儿方式变迁、教育结构和政策演变以及技术和商业影响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校外补习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张,成为各国教育治理的新课题。各国对校外补习进行治理多以规范引导和综合施策为方向,完善法律框架、约束校外教育边界、推动行业自治、扶助教育弱势群体,多措并举扩大和完善课后公共服务。这些经验做法或可为我国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完善校外培训治理和优化课后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减”;校外补习;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秦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德国教育、跨境教育。 多源流框架下我国校外培训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 ——以“双减”政策为例 李英健 摘 要:本文基于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研究了我国校外培训政策制定过程,具体分析了问题源流中的教培市场乱象和教育不公问题,政策源流中的政策主体与政策原始汤,政治源流中的社会舆论与意识形态因素,从而梳理出三大源流的形成与嵌套过程,并提出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作为政策之窗开启的关键节点,汇合三条源流,促成“双减”政策的出台。这体现了多源流理论对我国校外培训政策制定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基于此,本文建议政府发挥政治源流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优化政策路径,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综合治理体系,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多源流理论;校外培训 作者简介: 李英健,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03 理论研究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高质量供给研究 辛兵 董操 季士治 刘会强 摘 要:2021 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首次实现线下线上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高校科学营十年来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重点结合 2021 年评估数据,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科学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通过对发达国家利用高校资源开展科普或科技教育活动的做法进行研究,文章提出应从科教兴国战略高度推动加大科学营数量供给和常态化供给,应从分营承办单位自身未来高水平人才需求视角出发提升活动项目供给,应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提升科学技术知识智慧化传播供给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学营;高质量;供给 作者简介: 辛兵,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主任,中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董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主管,助理翻译,研究方向为科技教育; 季士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处长,研究方向为科技教育; 刘会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教育。 童军的历史溯源及教育特征研究 鹿志海 张峻辅 摘 要:童军是一个世界性的、延续百年的儿童青少年组织。童军组织是旨在培养出心理和生理健全合格、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的组织。本文通过梳理研究童军的历史,分析童军教育的特征,根据童军教育的受教育人群、教育模式、课程教育等特征,获得了有关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的一些启示,包括户外教育的发展应该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创设权威的徽章体系等。 关键词:童军教育;户外教育;青少年 作者简介: 张峻辅,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户外运动; 鹿志海,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 04 调查研究 立德树人 儿童优先 儿童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2021 年中国儿童发展现状、热点与展望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摘 要:2020 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儿童优先理念,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进一步改善,儿童权利法律法规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儿童工作制度机制进一步巩固,儿童健康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党和国家进一步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从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把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纳入“十四五”规划,颁布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密集出台儿童发展各领域法律政策,采取多种有力举措,为儿童事业发展开辟新局面、呈现新气象奠定扎实基础。展望未来,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健全保障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儿童发展提供更优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儿童友好;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组长: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主任;副组长:王秀江,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 主要执笔人:王秀江、王萍、南方、王润洁。 课题组成员:邱天敏、肖凤秋、朱晓宇、马学阳、霍亮、张欣蕾,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人员。 我国儿童青少年久坐现状调查研究 王富百慧 李雅倩 摘 要:久坐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认识仍旧不够。本文旨在呈现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久坐现状。调查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久坐现状严峻,具体表现为总的久坐频率高、时间长;教育相关久坐是儿童青少年久坐的主要类型;不论是上学日还是寒暑假期间,学习、读书看报和写作业都为久坐的积累贡献了巨大的比例;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每次花在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娱乐的时长都能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但在寒暑假期间该类行为的频率和总时长明显超过上学日期间;花在静态交通上的久坐行为在上学日期间的频率相较于寒暑假期间更高,而用于其他闲暇活动的久坐行为的频率和时长在寒暑假期间普遍更高;除此之外,在农村就学和在城市就学的儿童青少年各种类型的久坐行为分布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久坐现状;久坐行为 作者简介: 李雅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身体活动; 王富百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新健康老龄化、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 中国儿童近视状况研究 胡佩瑾 潘臣炜 张凤云 董彬 摘 要:儿童近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东亚地区儿童近视率较高,欧美等地区儿童近视率相对较低,但也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儿童近视形势严峻,近视率居高不下,并呈持续攀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城市儿童近视率高于乡村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上升,尤其在低年龄段增长速度较快。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近视的主要因素,其中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视近工作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以及采光照明不合格等都可能与近视相关。防控儿童近视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 关键词:儿童;近视水平;预防近视 作者简介: 董彬,博士,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常见病防治; 张凤云,江苏省疾控中心儿童青少年健康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疾病预防及学校卫生管理; 潘臣炜,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胡佩瑾,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影响因素。 05 学术译介 校外音乐项目对城市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肯德拉·范·沃尔肯伯格 萨拉菲娜·罗宾逊 梅丽莎·L·惠特森著 曼迪·杰克逊 译 郑红红 吴碧宇 时麟 张莉 吴扬北 摘 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一个主要服务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外音乐项目进行评估。评估采用混合设计方法,检验校外音乐项目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非学业素养的影响。研究方法:访谈和年度问卷调查。访谈组由10名父母/照料者和8名青少年组成,访谈内容涵盖数个主题,涉及参与者的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音乐技能、责任感/纪律性、自我效能感、赋能、社交能力和家庭关系)。年度调查问卷根据这些主题编制。研究结果:53名父母/照料者完成年度调查问卷,对青少年学业成绩与非学业素养给予评价。独立样本t检测结果显示:在责任感/纪律性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每周参加三次以上活动的学生得分高于参与次数较少的学生。研究结论: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更多参加校外音乐项目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业成绩;青少年;校外项目;儿童;劣势;评估;音乐;非学业素养 译者简介: 吴扬北,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江西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张莉,华东理工大学 2021 级翻译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 时麟,华东理工大学 2021 级翻译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 吴碧宇,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与翻译; 郑红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莆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